• 索引号:

    743066676/202111-00039
  • 信息分类:

    其他文件/科技/通知
  • 发布机构: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管委会
  • 文号:

    马慈管〔2021〕7号
  • 成文日期:

    2021-04-19
  • 生效时间:

  • 废止时间:

  • 关键词:

    科技 项目 要素对接 高质量发展
  • 浏览次数:

    2933
  • 政策执行机关:

    慈湖高新区各部、局,各指挥部,新慈集团,有关单位
  • 政策制定/解读:

    科技局
  • 政策咨询电话:

    0555-3508677

印发《关于促进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字体大小:   发布时间:  2021-04-22  14:54 信息来源: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管委会

 

各部、局,各指挥部,新慈集团,有关单位:

《关于促进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党工委、管委会研究同意,现印发给大家,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1419

关于促进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进一步激发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创新发展活力,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结合高新区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持续推动高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马鞍山市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生态福地、智造名城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高新定位,牢牢把握发展定位,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构建开放创新、高端产业集聚、宜创宜业宜居的增长极。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推进开放创新深度融合,营造公开、公正、透明和有利于促进优胜劣汰的发展环境,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坚持特色发展,突出产业特色,集聚特色资源,发展创新集群,探索有高新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构筑竞争优势。

(三)发展目标

2025年,高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端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主体数量大幅增长,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创新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初步建成“3+1”特色产业集群,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建设一批产业创新平台,落地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创新发展高质效。到2035年,着力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

二、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抓好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围绕节能环保、5G通信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极对接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合作共建等模式,新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提升自主创新基础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联合共建一批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支持现有研发机构提档升级,积极争创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在节能环保及新材料、电子通信、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产业(人才)联盟。

(二)强化高端人才招引。全力推进招才引智工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以高层次人才引领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强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推进诗城英才登高计划实施,落实三马人才政策,围绕产业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打造人才发展高地。支持区内骨干企业与大学院校共同建立高端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定向定点就业、校企共赢。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3+1”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支持区内企业申报、承担国家、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重大创新成果在区内落地转化并实现产品化、产业化。重点支持中科新材料科技园及创新平台、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马鞍山双创基地、马鞍山南马智能制造研究所等创新主体建设设施齐全、水平一流的科技成果中试服务平台,深化与本地企业产学研合作,实现科技成果与生产转化的顺畅衔接。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科交会、高交会等成果转化相关展会活动,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职业经理人培训。

三、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一)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支持力度,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投入。积极探索特色政策体系,引育高新技术企业,围绕“3+1”主导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等政策。加大科技小巨人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梯度培育发展计划,重点加强对宁马科创园、智慧小镇等新建创新载体入驻企业、新投产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培育辅导工作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瞪羚企业、科技领军企业。

(二)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鼓励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高新区创新创业,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创新团队和初创企业,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特色初创企业群体。支持区内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成效,发挥好培育孵化效能。支持区内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做好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认定工作。

(三)加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支持。强化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搭建新型创业孵化载体,提升创业孵化效能。鼓励本地龙头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投资机构等各类主体在区内建设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支持区内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提档升级,促进孵化载体服务能力提升,引导孵化载体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转型。支持孵化载体引入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金融等产业服务机构,加强孵化配套建设,打造专业服务团队,为在孵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服务。

四、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国家及省、市重大战略和产业政策,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三重一创5G通信等重点产业和领域,找准与高新区发展的结合点,深入分析研究产业发展趋势,产业链布局以及龙头企业投资动向,实行定向招商、定点招商,创新平台招商、基金招商,招引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见效快的高质量项目,推动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向集群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发展。加强技术改造投资引导,建立重大技改项目储备库,引导传统企业加强技术装备更新升级。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大力引导重点传统产业推广使用智能装备和工业软件,加快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全面提升传统产业智能化水平。加快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创新和应用,大力谋划未来产业项目。

(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围绕节能环保及新材料、电子通信、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3+1”主导产业,高标准编制产业集聚发展规划,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以冶金行业污染防控与资源综合利用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为支撑,依托金星钛白、华旺新材料、皓元医药等重点企业和项目,做大节能环保及新材料产业;依托智慧小镇公共配套服务中心(5G通讯产业园)、西部产业园、宁马科创园等平台,加速推进瑞斯康达、中电泰日升、易锐光电等通信通讯类重点企业及项目,做强通信通讯产业集群;依托双创基地、智能制造产业园、对台创业园等平台,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向工业机器人、重载机器人、生产自动化等方向发展,做精智能制造产业;着力打造以港口为中心的水、公、铁多式联运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产业,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逐步推动形成节能环保及新材料、电子通信、智能制造和现代服务业“3+1”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五、加大开放创新力度

(一)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强化长三角意识和长三角思维,等高对接苏浙沪,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高位推进宁马各项规划、重点项目、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对标对接。加快对接长三角创新资源,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探索与长三角先发园区建立伙伴园区关系,构建共同推动产业创新、共同培育新兴产业、共同享受发展收益的有效机制。以高新区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为切入点,深化、细化长三角各中心产业链研究,积极跟进产业布局调整,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精准推进产业协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积极融入G60科创走廊,全面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支持重点企业设立创新飞地,就地吸纳高水平创新人才。

(二)深化毗邻区域合作。加强慈湖高新区-江宁滨江开发区产业协作园区建设,建立健全常态化对接机制,畅通对接渠道,拓展合作范围,加强交流走访、日常沟通对接,学习借鉴先进发展经验,在区域协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方面加大合作交流力度。加快推进与江宁区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促进人流、物流便捷流通。积极推动S105联络线(慈湖河路-天门大道)纳入十四五交通规划,争取慈湖河路北延等毗邻区域内道路取得进展。与南京江宁区联合开展生态环保整治、跨区渣土车、城市牛皮癣非法小广告异地源头管控及两省交界的违建拆除等城市管理执法协作,改善两区交界处的环境面貌。

(三)强化国际开放合作。在充分挖掘园区外企外资存量的基础上,依托新特科技、迈特诺电缆等现有外资企业,主动加强与国内外官方机构、重点企业以及外商协会等交流合作;深度推进对欧对台经贸交流合作,加强中欧产业园、对台创业园等对外合作平台建设。以欧台日韩新等地区为重点,加快绘制全球产业创新资源地图,依托园区现有外资企业,吸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高新区。支持园区企业通过自建、共建、合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研发中心、生产基地、贸易基地等。积极对接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支持园区企业通过自贸试验区平台走出去。支持企业参加中国-欧亚博览会等国际知名展会展览,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市场。

六、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全市开发园区体制机制改革部署,积极探索全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建立健全事业编制岗位设置,推进事业人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畅通人员进出渠道,制定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引才育才政策,对特殊人才可实行特岗特薪。加大绩效考核力度,绩效薪酬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直接挂钩,有效拉开绩效薪酬差距。根据发展需求,编制权力下放清单,积极争取更多省、市经济管理权限下放。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按照市向高新区下放权限目录,积极与市直部门对接合作,开展审批事项业务培训,确保接得住、落得下、用得好,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加大推进标准地改革试点,实行一窗受理+统一代办”“容缺受理+承诺办理模式先行办理项目审批,不断缩短工业项目开工时间。加快好差评管理体系建设,做好惠企通平台的应用管理工作。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活动,改革综合窗口,大力推进企业全程代办业务,重大投资项目、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实施全流程代办。

(三)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化空间布局,立足高新区产业空间分布现状及土地规划、利用情况,坚持产业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利用原则,加强空间和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约、集聚、高效发展。加快谋划拓展园区土地空间,提升园区产业和创新发展承载能力。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控,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坚持土地指标跟着项目走,对投资强度大、亩均税收高的优势项目优先供地,全力保障战新产业、先进制造业、通信通讯业等重大项目用地需求。以盘活闲置土地、清理低效用地、开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处置深挖潜力为重点,持续推进工业"标准地"改革。建立低效工业企业清单,分类推动转型,加快腾笼换鸟

(四)建设绿色生态园区。扎实推进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积极帮助园区企业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争创国家级绿色园区。严格落实沿江“1515”岸线分级管控措施,实施一批绿色转型示范项目。扎实开展两山生态恢复治理后期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善河长制工作制度。深入推进长江禁捕工作,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全力完成长江警示片和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深入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快智慧环保系统建设,实现园区重点企业排污实时监控;继续实施环保管家,提升环境管理效率。

七、强化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促进慈湖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管委会领导牵头推进机制,建立一把手总负责,各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管理和推进责任机制。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统筹工作开展、督查推进、考核评比等。各部门立足职能承担高新区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

(二)强化绩效管理。严格考核督查,定期通报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和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按照时间节点推进落实,跟踪问效,并将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干部任用、各部门季度和年终绩效考核,确保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奋力完成年度考核目标和十四五及中长期发展目标。

 

  

文本下载:印发《关于促进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doc [46.0 KB]

文本下载:印发《关于促进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pdf [3.6 MB]

页面纠错(注:标有*的必须选择/填写)